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投党建 > 学习资料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定》全文

时间:2020-07-10

0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2020年7月1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担当国家使命、服务战略全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结合省情实际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阐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上下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使命,进一步提升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站高谋远,深刻论述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于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大势、把握高质量发展客观趋势和要求、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考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增强成渝地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是形成强大战略后方的长远大计,有利于发挥成渝地区比较优势,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进一步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对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凝结着川渝两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这一战略,必将推动四川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深刻改变全省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显著提升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势,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战略引领。

(二)牢牢把握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目标与手段相统一,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战略方向和发展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着力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引领性创新,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围绕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强化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功能,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全局分量,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城市魅力和国际影响力,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培育高层次的市场主体、促进高强度的经济聚集、建设高能级的中心城市,形成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功能完备、集群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提升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围绕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强化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形成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化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普惠共享,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三)全面贯彻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成渝地区基本特点,明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指明了战略实施的方法和路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坚持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强化“一盘棋”思维,增进“一家亲”感情,加强两地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坚持以做强成都极核为带动,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打造全国经济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坚持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开放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坚持以促进全域发展为取向,支持区域中心城市率先崛起,提升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功能,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战略推进格局。

(四)系统落实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提出要抓好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任务,抓住了战略实施的要害和关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加强整体谋划、注重统筹实施,将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区域协同等重大平台,规划实施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一批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的重大改革,着力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实效。

二、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

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兴,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五)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变革,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形态,促进天府文化和生态价值转化,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提升国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调共融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加快“两区一城”建设,高质量发展天府新区,做强总部集群、科技创新、商务会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内陆开放示范地、城市建设新标杆;高水平建设成都东部新区,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现代产业,支持打造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产城融合的未来新城;高标准规划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构建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为支撑的“一核四区”功能布局,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持续提升成都门户枢纽地位,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进“两场一体”运营,打造全球性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以“一区两片”模式共建天府国际空港航空经济试验区,加快成都铁路枢纽建设,推动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和“一带一路”国际信息港。支持成都与其他市(州)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深化干支联动、促进协同发展。

(六)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着眼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级支撑,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加大区域中心城市空间资源供给,优化功能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省级新区。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与重庆、成都的协同联动,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支持绵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支持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支持乐山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宜宾建设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支持泸州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和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加强两市与重庆沿江协同发展,打造产业和人口优势承载地、南向开放新高地,带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支持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支持达州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加强两市与成渝双核联动,积极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

(七)强化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协作。发挥重要节点城市比较优势,强化通道、产业、生态等功能协作,提升专业化配套服务水平,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支持眉山依托天府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支持资阳建设成渝门户枢纽型临空新兴城市。支持遂宁建设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和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支持雅安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支持自贡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支持内江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促进内自同城化发展。支持广安深化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支持广元、巴中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支持攀枝花、凉山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打造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支持阿坝、甘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支持成渝主轴节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脊梁”。

(八)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协同加快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支持、项目布局,加快通道建设,发展枢纽经济,深化资源开发,促进川东北和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打造省际交界区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支持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与渝西城市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协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广安与渝北共建高滩—茨竹产城融合新区。支持遂宁与潼南共建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支持资阳与大足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率先突破

加强与重庆协同对接,围绕交通物流、产业体系、协同创新、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重点任务合力攻坚,加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质性成效。

(九)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内联”构建经济圈高效便捷交通网,实现成渝两市1小时畅达、成渝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都都市圈内1小时通勤。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实施成渝客专达速提质和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着力推进成都外环、绵遂内、雅眉乐自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完善成都都市圈市域铁路网。推动成渝、成绵、遂渝等高速公路扩容,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乐山经资中至铜梁、自贡至永川等高速公路建设,消除国省干线和城际快速路瓶颈。

聚焦“外畅”打通多向出川大通道,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加快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成兰铁路建设和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扩能改造,开工建设川藏铁路雅林段、成达万高铁、成都至西宁铁路,着力推进渝西高铁及隆黄铁路隆叙段、广巴铁路、达万铁路扩能改造等前期工作,协同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前期工作,打通成都至北部湾出海货运大通道,开辟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港铁水联运新通道。实施广安至镇巴、古蔺至金沙等高速公路项目。推进长江干线川境段和主要支流航道扩能提升,协同建设嘉陵江、渠江、涪江航运枢纽,加快金沙江翻坝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畅通成渝黄金水道。深入开展宜西攀、泸遵、遂广黔、兰渝等高铁及成都至巴中、自贡至重庆等城际铁路规划论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统筹推进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体系。突出成都主枢纽功能,培育一批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与重庆共建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优化铁路货运枢纽布局,加强枢纽站场互联互通。依托干线铁路城市站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推动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加强航空运输体系统筹,布局建设枢纽机场、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成世界级机场群,打造西部航空物流枢纽。积极争取第五航权,推进全货运航空基地建设。推动港口资源深度融合,加强与重庆港口分工协作,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集群,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支持乐山港升级打造为成都港。布局建设铁路“无水港”。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高水平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发展铁水、公铁、空铁、铁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

(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推动成渝地区产业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强化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协同重庆整合提升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钒钛、优质白酒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民用核技术、口腔医疗设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支柱型服务业提质增效、成长型服务业提速增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携手重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构建“10+3”现代农业体系,突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大力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国家优质粮油和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进一步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高质量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补齐建强产业链。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和税收分成等政策体系,联动建设产业合作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争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水平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十一)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优化创新能力布局,带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新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协同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打造若干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创新基地。统筹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争取布局信息技术、深地科学等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先进核能、空天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国家计量基准战略备份基地,培育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融合,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试点科研事业单位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探索科研资金跨省使用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加大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对两院院士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争取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建立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共享共用机制,探索产业创新共同体模式。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协同建设巴蜀科技云服务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机制,争取出台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共创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携手重庆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川渝科技学术大会。

(十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共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川西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渠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环城森林带,协同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打造川渝森林城市群。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保护,依法清理整治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等项目,通过分类处置方式予以解决。优化国土空间规划,高效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协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转化模式,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推进环境共保。协同重庆共同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统一保护标准和环境准入政策,落实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探索建立常态化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化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治,共建共享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源协同治理。协同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补齐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短板。推进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提升联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推进川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

(十三)推进体制创新。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合作示范区等开展试点。探索一体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推动金融、能源、电信、医疗、卫生等跨行政区布局、建设和使用。探索市场主导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广“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头部+配套”等互动模式,促进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高效协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研究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属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享。探索导向鲜明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建立促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指标评价体系。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争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支持建设用地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组建四川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险资入川”规模,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金融互动,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和办税便利化。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延续深化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政策,加快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完善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能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建设天然气体制改革试验区,打造中国“气大庆”。改革数字资产配置方式,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大数据资源中心,争取开展数字资产企业融资试点。

(十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亚蓉欧”国际班列通道体系,协同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效能。加密开行川桂铁海联运班列,协同加强南向班列运营合作。与重庆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争取试行自由贸易港政策。支持四川天府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深化合作,优先承接重大开放合作项目,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扩大铁路、港口、机场口岸开放合作,高标准建设并争取新设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开放口岸。加快实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积极参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推动中德、中法等国际合作园区差异化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协同推进技术、装备、服务等“走出去”,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提升外资外经外贸合作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深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国际交流,争取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及外事活动。创新一会两地、共同举办、轮流举办等模式,提升西博会、科博会等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协同重庆建立通关便利、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互认机制,争取联动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川渝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互联互通,争取更多事项依托“天府通办”“渝快办”等办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

(十五)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大援企减负稳岗力度,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设区域教育中心,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组建多领域教育联盟。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统筹建设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国家级医用卫生产业基地。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联控中心,规划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推进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争取建设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川渝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争取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综合创新试点。推动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促进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协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和村民小组优化,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强化对基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治理机制,深化城乡结合部城镇社区治理。加强交界地区城镇管理联动,完善一体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法治四川建设,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诉源治理机制,加强川渝执法司法联动,建立跨区域司法协作联席会商制度。深化平安四川建设,加快建立平安联创机制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健全城乡基层公共安全体系。

四、凝聚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优化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充分发挥联合办公室作用,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强化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议事协调、统筹谋划职能,组织研究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跨区域合作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市(州)层面协调机制。积极跟进衔接国家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细化制定我省实施意见及行动方案,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聚焦牵引性、全局性的重点任务逐项推动落实。强化考核激励,把重点任务和事项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定期开展督查通报、跟踪分析、效果评估。

(十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非禁即入”,扩大民营资本参与领域和范围。搭建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民营企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构建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争创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完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政策措施。加强川渝两地国资国企协同,支持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排头兵作用。整合用好省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联合重庆争取国家层面设立成渝协同发展投资基金,鼓励有关地方政府联合设立投资专项资金(基金),引导更多海内外资本积极投入。

(十八)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强化人大立法保障、监督督促等职能。发挥政协协商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献计出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作用。推动建立成渝地区商会联盟,支持产业联盟、创新联盟、行业组织、商(协)会等开展跨区域多领域合作。支持组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研究联盟,打造高端智库。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增进社会共识,激发公众参与,凝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建设力量。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谱写四川新篇章!


ADDRESS: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南路二段80号锦江宾馆锦苑楼

e-mail:

sichuanlvtou@163.com

扫码关注